卷首语:金秋九月,现当代艺术市场迎来价值重构与机遇碰撞的关键期。国内,永乐拍卖深耕潮流、数字艺术,以超千场线上直播拍卖打破传统壁垒,单场与黄予合作的专场成交额超300 万元,高频次模式激活市场活力,还降低交易成本、培育新藏家。国际上,韩国凭对年轻艺术家的强力推广,成亚洲当代艺术急先锋;日本因机构与藏家体系局限,艺术家长期被低估,渐显保守。
国内市场则受两股力量牵引:资本划定的拍卖纪录、价格门槛等 “界线”,与艺术创作中文化认同、观念突破等难量化的 “界限”,2025 年市场双重性凸显。此外,丰子恺逝世五十周年艺术展、李津水墨创新、NFT 艺术转型、中古玉器收藏潜力,共同为九月艺术市场注入新动能,也提供了审视行业迭代的样本。
永乐2025春拍“初代藏品级LABUBU艺术专场”拍卖现场
语录:潮流艺术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正通过新兴的直播拍卖形式展现出蓬勃活力。永乐拍卖与收藏家黄予合作的现当代艺术专场,成交额已超过300万元。尽管单场成交额还无法与大型线下拍卖会相比,但其高频次的举办节奏,使全年总成交规模显得相当可观。
展开剩余91%这种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当代艺术市场的整体活跃度,也在培育新藏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永乐拍卖每年推出的线上直播专场数量超过千场,屡次诞生高价位艺术品的成交纪录。这些高单价、破纪录的作品不断吸引更多资深藏家进入直播间。线上竞拍结合专家团队的详实讲解,既为藏家节省了奔波于各地拍卖现场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也大幅降低了拍卖行的获客成本。
因此,永乐能够持续增加直播专场的数量,推动成交额稳步增长,进而使直播拍卖这一新兴形式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点评:从艺术市场视角看,永乐拍卖布局潮流艺术、数字艺术及直播拍卖的新尝试颇具时代性。潮流艺术本就应该扎根当代文化,直播拍卖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拍卖的空间与参与门槛,同时高频次和线上模式也更能吸引新藏家,这对艺术市场活力是种激活。不过,也得思考这种模式下艺术价值的评判是否会受流量影响,还有数字艺术等新兴门类在拍卖中的长期生态,比如学术支撑、藏家认知培育等。但总体而言,这种探索是艺术市场适应新语境的积极动作,为艺术传播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新可能,也给我们这些艺术市场专业学生带来了观察行业迭代的鲜活样本。
永樂文化创始人赵旭认为:“不变的是我们一直在适应市场、找新方法接住买家的需求。”
李津《真身》 纸本水墨 136.5x68.5cm 1993
语录:艺术家李津以四十年的创作实践回应“中国画穷途末路”之争,指出水墨并非材料过时,而是僵化的传统程式需被突破。他提出水墨是中国人刻在基因中的审美语言,真正的创新源于对传统的深度消化而非抛弃。近年来,他的创作从“饮食男女”转向“禅意题材”,反映其人生阶段与精神追求的变化,这种转向也暗合了艺术市场对东方哲学与当代性结合作品的青睐。李津不仅关注个人表达,也欣赏年轻一代艺术家在消费时代中的直接与多元。目前他正挑战水墨大尺幅创作,试图突破文人画的空间局限,这一尝试无疑为水墨艺术的当代演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点评:李津强调“感觉在先”的创作观,揭示艺术本质是向内求得的生命态度。他指出,水墨并非困于材料,而是困于观念;真正的当代性,来自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而非简单叛离。他的创作从早年的“饮食男女”到近年的“禅意转向”,既反映个人生命体验的沉淀,也契合市场对东方精神当代表达的青睐。而李津与其儿子的对话展览,不仅呈现了两代人的艺术传承,也为市场提供了更具人文温度的收藏视角。如今他挑战大尺幅水墨,实则是向水墨的仪式感与空间性发起进发,这一探索无疑为水墨艺术的当代可能性打开了新的维度。
艺术家李津认为:“说到底,水墨画就像中国人用筷子,是刻在基因里的,不是想扔就能扔掉的。它已经成了你的一种本能,一种审美的习惯,甚至是你观察世界的角度。”
佳士白玉水月观音 W7.3xH15cmxT3cm
语录:宋代玉器的鉴定确实很有挑战性,但也不是无迹可寻。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宋代玉器的“神韵”,这是后代仿制品最难复制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造型特征。宋代玉器造型设计很讲究,比如龙的造型讲究“三停九似”,往往与云海或山石花木组合,身形一波三折蓄势待发,既有威严感,又有亲切感;
二是纹饰特点。宋代玉器有一些独特的辅助纹饰,如绳结纹、花经纹、个字符、米字符等,这些纹饰的处理方式很有时代特征;三是宋代玉器在表现人物形态时往往赋予其思想性,表现动物形态时能捕捉其动作的瞬间时刻,表现出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后世仿品难以复制的。
点评:中古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不仅继承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如葬玉制度、螭龙纹等又开创了玉器“世俗化”“玩赏化”的先河,还为明清玉器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花鸟题材、文房用玉、持佩玉器等都在此时期蓬勃发展。同时,中古玉器还具有艺术风格的融合性,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中亚、西亚的文化和艺术元素大量传入。不仅如此,玉器造型和纹饰也体现出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在继承唐宋玉器工艺的同时,融入了浓厚的民族特色,生动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猎生活。
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馆长何少峰认为:“一些流传有序的熟货,因为经过多位藏家的甄别和认可,反而更加可靠。中古玉器未來的价格增长潜力我是看好的。”
“界(线)”展览现场卓纳画廊(香港) 2025
语录:在今天的艺术语境里,“边界”究竟意味着什么?策展人帕特里夏·克罗克特(Patricia Crockett)在谈到展览时说,这个标题既指涉“心理的临界”,也对应“现实的割裂”,是当下割裂世界的一面镜像。在中文中,“界限”指的是心理的、文化的、观念的边界;“界线”则是地图上的、地理的、现实中的划线。前者更像是心灵的自我防护,后者则是权力的直接落笔。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立刻让人陷入一种暧昧感:我们究竟在谈的是内心的阈值,还是外部的疆界?在2025年重新回望,它的意义尤为尖锐。那条被刷新的道路线条,像一面镜子:这是一件极具力量感的作品。策展人形容它是完美的展览核心锚点,“在当下复杂的世界中,埃利斯的创作始终散发着超越时代的希望与乐观,这种特质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点评:帕特里夏·克罗克特提出的“界限”与“界线”之辨,恰是当下艺术市场的精准隐喻。市场正被两种力量撕扯:一边是资本划定的明确“界线”——拍卖纪录、价格门槛、地理区隔;另一边是艺术创作难以量化的“界限”——文化认同、心理临界与观念突破。2025年的艺术市场,愈发显露出这种双重性。资本试图将一切价值变为可量化的“界线”,而真正具有前瞻性的藏家与机构,开始关注那些打破心理与文化“界限”的作品。如埃利斯的创作,其力量正源于对两种边界的同时超越:既回应市场对明确“界线”的需求,又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界限”。
艺术家帕特里夏·克罗克特认为:“于是我决定,尝试推动自己去做一件自己一直以局外人视角感兴趣的事——艺术创作。”
9个“加密朋克”的像素头像
语录:NFT市场出现困境并不说明NFT没有了出路,而是说明其距离高端收藏还很遥远。近年来,NFT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艺术家们采用电子多媒体手段创作出了新颖、独特,时代气息浓厚的作品。
而数字艺术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的展示和传播更是便捷。未来人们能否喜爱收藏NFT艺术品多半不会取决于加密技术的品质与效率,而主要在于艺术家和收藏家们能否尽快适应和喜爱数字多媒体手段创作出的艺术品,并愿意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上欣赏和收藏它。
点评:NFT市场的调整并非终点,而是艺术价值回归的起点。当前的困境根源在于过度强调“保真”功能,却忽视了艺术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其实数字艺术有诸多优势,如多媒体创作手段带来了独特的表现力,互联网传播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地域限制。然而,便捷性不等于艺术价值。当技术不再是卖点,NFT的核心竞争力终将回归艺术本体,即创作者的观念深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文化价值。未来,NFT能否赢得藏家青睐,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新的审美标准和收藏文化。这需要艺术家与收藏家共同探索数字媒介的独特语言,创造出只有在数字空间才能实现的艺术体验。
中国拍卖行业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认为:“NFT市场出现困境并不说明NFT没有了出路,而只是说明其距离高端收藏还很遥远。”
首尔本土G Gallery带来的
韩国85后艺术家Woo Hannah个展
语录:过去几年韩国大力推广当代艺术,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影响。首尔一夜之间出现了大大小小很多的画廊,虽然在疫情期间表现亮眼,但这个消费是冲动大于理性,必然产生泡沫。对比国内的艺术市场,韩国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财阀手中,民间的力量还比较薄弱。虽然这会造成大多收藏只按名单来,但我们要承认近几年韩国在推广自己年轻艺术家上是独树一帜的。韩国现在就是亚洲的急先锋,当代艺术领域逐渐在一个领跑的位置。日本日渐保守,想有变化,但社会机构和藏家体系都无法支持,艺术家长期被低估。反观国内,如果未来文化展览越来越趋向于派对化,我们该如何在有限条件下更完整地呈现深入的内容?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在当下的实践环境中深思。
点评:众所周知,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在面对世界发展潮流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或许是由非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但在国际艺术市场飞速扩张的今天,从文化圈层与地理因素出发,结合三国近几年艺术市场的表现考虑,继续相对孤立地发展对国内市场表现势必雪上加霜。如果非要从立场上分出是非,也不应该从面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上评优劣,而是应该从本国的文化出发,以谋求市场发展作为目标,以市场综合表现为评价标准,共同促进东亚艺术文化圈的良性循环与推进东亚当代艺术市场共同发展。
收藏家、BLANK gallery创始人吉吉认为:“现在可以说是在西方与我们割裂的情况下,寻求突破,虽然现在像是在自娱自乐,但在现在整个市场都不好的情况下,我们的艺术家、画廊、市场还是非常活跃的。总的来说,我认为亚洲区域中日韩应该团结起来,才能建立真正的影响力,这一点是是当下急需解决的。”
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30.2cmx23.5cm
纸本设色 丰子恺家族收藏
语录:2025年,适逢丰子恺先生逝世五十周年。9月5日至10月12日,由北京画院、丰子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以“无限清凉”为题,分为“诗意之情”“护生之心”“童真之趣”“闲逸之韵”四大板块,并辅以书信、手稿、文献展品以及多种互动体验,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展览空间,将丰子恺温润通透的艺术世界娓娓道来。这不仅是一场纪念,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引领观众走入他那既入世又出尘的精神家园。
点评:丰子恺的漫画总能给人带来亲切、温暖之感,他笔下的日常场景如父子对话、童稚嬉戏、邻里小景都取材于生活,画面简洁却饱含深情,这使普通观众也能被其中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这种平易近人的特质,使丰子恺的漫画具有广泛的传播力与感染力,拉近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而在观展过程中,观众不仅欣赏到画面的趣味与美感,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与哲思,这正是其艺术的独特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丰子恺突破了当时中国画多重视山水、花鸟、人物高雅题材的局限,把平凡生活引入艺术,以童心与禅意贯穿创作,使艺术超越单纯的形式美,承载了对人生、社会与人性的思考,使“寻常日子”升华为诗意画卷。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本次展览策展人裔萼认为:“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人物。”
发布于:广东省